第(3/3)页 許小丫躺在床上卻是怎么也睡不著,便纏著許衛國給她講故事。 杜月連忙道:“小丫乖,爸爸那里知道什么關于鮑魚的故事嘛,你這不是為難爸爸么。” 許小丫似乎也覺得自己的要求有些過分,有些委屈道:“爸爸....” 許衛國笑著道:“還真別說,我還真的知道一個關于鮑魚的故事。” “我就知道爸爸最棒了!小丫要聽故事!”許小丫立馬興奮在床上跳了起來。 杜月愣了一下,好奇問道:“衛國,你當真知道?” 許衛國點點頭,“當然了,咱們做大人的可不能騙小孩子!” “小丫首先要知道鮑魚不是魚,鮑魚有兩個別名很形象地說明這個問題,一叫“九孔螺”,二是“將軍帽”,九孔螺,說明鮑魚是貝類,貝殼的身上有九個孔,而將軍帽,則形象地描述鮑魚的外觀就是像帽子,鮑魚是貝類中的王者,故有將軍之稱。” “恩恩!”許小丫聽得津津有味。 “鮑魚是名貴高檔食材,中國傳統四大海味珍饈“鮑、參、翅、肚”,鮑魚位列之首,素有“一口鮑一口金”之說,食鮑魚的文化在我國由來已久,最早關于鮑魚的說辭應該是春秋時期。” “管仲與鮑叔牙的故事路人皆知,“管鮑之交”是很多人羨慕的兄弟情誼,鮑叔牙自稱人生有兩大樂事,一為食盾魚,二為飲玲瓏。好朋友管仲便為他建造了一座玲瓏圓,供他享受盾魚。盾魚就是鮑魚,就因為鮑叔牙喜歡吃盾魚,所以后人就將盾魚改為鮑魚。” 杜月捂著嘴,她也是第一次聽到這些,覺得十分的神奇,開口問道:“衛國,你說的這些都是真的么?” 許衛國笑著道:“這個我也無法確定是真是假,算是傳說吧!你們全當一個有趣的故事聽!” “不過接下來我說的這個可是有真實歷史記載的。” “《漢書·王莽傳》中有記載——“新王每憂必飲杜康,大啖鮑魚,每啖逾10個”,書中明確書寫了王莽特別喜歡吃鮑魚,這說明鮑魚在我國古代貴族中早有流傳!” “另外三國的大軍事家、政治家曹操也愛吃鮑魚,曹操死后,大才子曹植寫了一篇《求祭先王表》,文中就提到“先王喜食鰒魚,前已表徐州藏霸送鰒魚二百,足自供事。”這里提到的“鰒魚”,是古代對于極品鮑魚的稱呼。鮑魚的別稱,除了九孔螺、將軍帽、盾魚、鰒魚,還有鏡面魚、明目魚等。” “鏡面魚,顧名思義,鮑魚一面為殼,另一面的肉平整如銅鏡,而明目魚,是因為中醫認為鮑魚有明目的功效。” “所以多吃鮑魚沒啥壞處!” 杜月點點頭,“衛國,你懂真多,不過鮑魚就是一種食物,又不是藥材,那有那么多作用,該不會是別人吹噓出來的呀!” “我可是聽說這街道上經常有行走的商販,為了販賣商品,總是編出一些故事來蠱惑大家,讓大家購買他的東西!其實根本沒有他說的那么神奇!” “我們可不能上當受騙!” 看著杜月依舊不是太相信的樣子,許衛國繼續說道:“鮑魚又稱藥膳鮑魚,鮑魚的殼,號稱“石決明”,是一味中藥,有明目退翳、清熱平肝、滋陰潛陽等作用,還可醫治頭暈眼花、高血壓及其他炎癥,古書稱其為“千里光”。中華許多古典藥書都有記載,比如《別錄》《海藥本草》《本草求原》《山東中草藥手冊》等書都對鮑魚殼特別推崇,這些可都是古代賢人所言,自然是做不了假的。” “鮑魚和鮑魚殼一起燉湯,是一道非常美味滋補的藥膳,今天咱們吃的那一道“鮑魚瘦肉湯”便是藥膳,鮑魚肉富含蛋白質、氨基酸和牛磺酸等微量元素,能改善人的記憶力,提高人的抵抗能力。” “大文豪蘇東坡就曾寫過《鮑魚行》,“膳夫善治薦華堂,坐領凋俎生輝光,肉芝后耳不是數,醋筆魚皮真倚墻”。意思是吃完鮑魚,其他美味都暗然失色,鮑魚自古便是國宴的菜,清朝宮廷就很流行流行全鮑宴。” “對了,我教你如何認識幾頭鮑!” “何為幾頭鮑?籠統地說就是一斤鮑魚有幾只鮑魚便是幾頭鮑,鮑魚以“頭”來做為計量方式,就出自清宮的全鮑宴,有記錄為證,沿海各地官員進京朝見,大都以鮑魚為進見禮,一品官吏進貢一頭鮑,七品官吏進貢七頭鮑,以此類推!” 杜月瞪大眼睛,許衛國的話仿佛打開了她的新世界大門,連連點頭的同時開口問道:“那咱們吃的是幾頭鮑?” 許衛國笑著道:“當然是一頭鮑了!” 等夫妻倆聊完,許小丫已經睡著了....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