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行吧行吧!”不知道許衛國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,周仁美點點頭,回答起來:“這是蠟梅!” “還有呢?”許衛國問道:“把你所知道的一切關于臘梅的資料都說出來。” 聽到這個問題,周仁美這才明白過來,當即開始道:“蠟梅是蠟梅科、蠟梅屬植物。落葉灌木,高達4米;幼枝四方形,老枝近圓柱形;鱗芽通常著生于第二年生的枝條葉腋內,芽鱗片近圓形。葉紙質至近革質,卵圓形、橢圓形、寬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,有時長圓狀披針形。花著生于第二年生枝條葉腋內,先花后葉,芳香,直徑2-4厘米;花被片圓形、長圓形、倒卵形、橢圓形或匙形;雄芯長4毫米,花絲比花藥長或等長,花藥向內彎,無毛;心皮基部被疏硬毛,花柱長達子房3倍。果托近木質化,壇狀或倒卵狀橢圓形,長2-5厘米,直徑1-2.5厘米,口部收縮,并具有鉆狀披針形的被毛附生物。花期11月至翌年3月,果期4-11月。” “光這些不夠!”許衛國搖搖頭。 “我腦袋里面裝著東西的!”周仁美不甘示弱,“蠟梅性喜光,耐干旱,忌水濕,喜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,在黏土及鹽堿地上生長不良,有一定的耐寒性。 花芳香美麗,是園林綠化植物。根、葉可藥用,理氣止痛、散寒解毒,治跌打、腰痛、風濕麻木、風寒感冒,刀傷出血;花解暑生津,治心煩口渴、氣郁胸悶;花蕾油治燙傷。花可提取蠟梅浸膏0.5-0.6%;化學成分有芐醇、乙酸芐醋、芳樟醇、金合歡花醇、松油醇、吲哚等。種子含蠟梅堿。” 許衛國:“我想知道這臘梅二字的由來!” 周仁美瞪大眼睛:“學園藝還要懂這些???” “你要是不知道可以不說,我當你沒有通過就是。”許衛國澹澹道。 “你小子...夠狠!不過我也不是吃素的。”周仁美深呼吸一口氣,“名字由來,蠟梅名稱中有個“蠟”字,和蜂蠟的“蠟”字相同。蜂蠟俗稱黃蠟。蠟梅開黃花,原名黃梅。古籍《禮記》上說:“蠟也者,索也。歲十二月,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”。古代十二月的一種祭祀叫“蠟”。 因當時歲暮為舉行大祭祀之月,故農歷十二月就叫蠟月。而蠟梅開于蠟月,故此得名。“蠟”字系周代所用,秦代改用“臘”字,因而蠟月和蠟梅的“蠟”字,可和“臘”字通用。所以蠟梅與臘梅,可以通用。 據王世懋《學圃余疏》考證,在宋神宗熙寧年間,王安石曾寫有詠黃梅的詩。后來,在宋哲宗元祜年間,一代文豪蘇東坡和黃山谷,見黃梅花似蜜蠟,遂將它命名為“蠟梅”,說它“香氣似梅,類女工捻蠟所成,因謂蠟梅”。由此蠟梅名噪一時,鼎盛于京師。后來詩家在詠蠟梅詩中,常在“蠟”字上下工夫做文章,如“蝶采花成蠟,還將蠟染第八章五朵金花——四季花開、四季歌花”等。而據古籍《禮記》:“蠟也者,索也。歲十二月,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”。古代十二月的一種祭祀就叫“蠟”。因當時歲暮為舉行大祭祀之月,故農歷十二月就叫臘月。而蠟梅開于臘月,故此得名。“蠟”字系周代所用,秦代改用“臘”字,因而臘月和蠟梅的“蠟”和“臘”字通用。所以,蠟梅現在一般寫作臘梅。” “這邊是臘梅二字的由來!” “另外我還要告訴你,北宋黃庭堅認為蠟梅“花亦五出,而不能晶明,類女功捻蠟所成,京洛人因謂蠟梅”,指出蠟梅花瓣的蠟質特性并為蠟梅定名。《梅譜》里也認為蠟梅顏色酷似蜜蜂營造的釀蜜蜂房,故名蠟梅。歷史上,蠟梅與臘梅的名稱皆有,“臘梅”主要突出花似梅,在寒冬臘月開放的特征,由于蠟梅與梅花在歷史上曾被混淆為一類,所謂“蠟梅”也有可能指的是臘月里的梅花。“蠟梅”突出其花瓣蠟質、花色黃似蜂房的特性,也是關于該物種最早的定名,能確指蠟梅這一物種,應為正名。” “呵呵,我厲害吧!想要難倒我可不容易,好歹我也活了這么多年,總不能白活吧!” “還有什么問題,盡管問來!” 周仁美顯得格外自信。 許衛國點點頭,“不錯不錯,有點東西,既然咱們是弄園藝的,那你就再說說這臘梅和梅花的區別吧!” “這簡單!”周仁美笑道:“梅花和蠟梅的共同點都是華夏傳統名花,是華夏原產,有悠久的栽培歷史,管理科研工作也歸一起,如華夏花卉協會梅花蠟梅分會; 有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,“二梅”在華夏已是家喻戶曉,與文學、藝術及人民生活結下深厚情緣,如有關梅花、蠟梅的故事、傳說、神話、詩詞等都有相連; 開花季節都在寒冬早春,具有冰中孕蕾雪中開花的特性,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; 皆有色有香,都是小花,且花形大小相似,花香特殊,能沁人肺腑,令人陶醉。 梅花和蠟梅的區別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