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一聽許衛國不繼續說了,大家可都著急了。 “哥,我錯了,你繼續說就是,我不打岔了!”吳蘭連忙道。 “衛國,你繼續說,每次聽你說完,我胃口都莫名的好!”婁曉娥夾起一塊魚肉放進嘴里,滿臉都是幸福之色。 “行,我就繼續說,關于這無為熏鴨還真有兩個故事!”許衛國點點頭,然后便說了起來,“話說在清朝時期,當地群眾在吸收眾多菜系的做法上,改良而成,以鼓樓口林鴻興經營的板鴨最有名。當時的做法是:選用2公斤上下的麻鴨,宰殺洗凈后,翅下開口去內臟灌水洗凈后,放入食鹽,灌進硝水晃動,再入缸腌制,先腌鴨身,兩小時后將鴨頭朝下,再腌兩小時,掛在風口晾干水分。接著用細鐵棍作架,將鴨置上,下以木屑緩慢燃燒熏烤,每隔五分鐘翻熏一次,待到鴨坯色澤金黃聞到香味,加八角等香料入布袋并扎口,放進注水鍋內,再加香孤等輔料,燒開后,放入熏烤過的鴨坯,用小火約燉十分鐘,再用柴灰壓火燜三十分鐘即可!” “相傳,朱元章小時候家里窮,他給人家放牛,但是東家不給他吃飽肚子,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的時候,便捉起野鴨子了。他們不敢帶回家去吃,就在野外割些茅草,架起火來熏烤。有時烤不熟,便埋在火灰里,等第二天扒出來,鴨肉又香又爛,好吃極了,這就是無為熏鴨的前身!不過我覺得這事有些不靠譜!” “另一種傳說是:很久以前,無為鼓樓附近,有一個名叫張忍的孤兒,有一手做板鴨的手藝。他與鄰居家閨女何泉青梅竹馬,只是無錢送上聘禮求婚。這年又臨中秋節,張忍鼓起勇氣,手提一只自己精心制作的板鴨,來到何家求婚。何泉的母親素聞張忍聰明勤奮,對這門親事倒也不反對,但看到張忍帶來的所謂聘禮,僅是一只板鴨,唯恐世人譏笑,便暗示何泉,好言相慰,將張忍連同帶來的板鴨送出家門。張忍回到家中,燜灶已將粥燉好,但他悶悶不樂,無心去吃,順手將板鴨掛在燜灶上面的鐵鉤上,又往尚有余火的燜灶膛里添了幾把木屑,便和衣在床上睡去了。木屑緩慢地半燃半滅地燎著,冒著一股細煙,鳥鳥升起,直熏板鴨。莫約過了三四刻鐘光景,一只光潔的板鴨,竟然變得色澤金黃,泛出芳香野味。撲鼻的香味熏醒了張忍。他見此板鴨,驚喜交加,便將板鴨又作一次短暫鹵燜,頓時板鴨更顯得肉嫩色美。當張忍將這只板鴨再次送到何家時,全家為之喜不自禁。何母鄭重地說:“張忍,這特殊的板鴨就是你的特殊聘禮,你和阿泉不日便可完婚!”張忍和何泉結婚后,悉心研制和經銷板鴨,獲得人們贊譽,并將板鴨改稱熏鴨,還作為定情信物,這個故事雖然巧合了些,但是可能性最大!” ….“很多比較經典之物,往往都是在無意之間做成的。” 許小丫極為單純問道:“那爸爸媽媽的定情之物也是無為熏鴨么?” 聽到許小丫這話,房間里面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。 杜月也是忍俊不禁的笑著摸摸許小丫的腦袋,“小丫乖,爸爸媽媽的定情信物可不是無為熏鴨!” 婁曉娥則是笑著道:“小丫,無為市離四九城比較遠,你爸爸媽媽的定情信物應該是bj烤鴨!哈哈!” 其他人也是跟著繼續笑了起來。 “曉娥姐,不帶你這樣的啊,為帶壞孩子的!”許衛國沒好氣的道。 “那你說說,你給人家杜月的定情信物是什么?該不啥都沒送吧!”婁曉娥繼續說道。 “他送了!”杜月連忙道:“是一只手鐲!” 聽到杜月這樣說,眾人這才作罷。 不過許衛國卻有些疑惑,他穿越到許衛國的身體里面,繼承了一部分記憶,不過卻是想不起來自己有送給杜月一只手鐲作為定情信物。 心里感激杜月為自己解圍,或許可能是真的送了,只是自己失去那部分記憶而已。 結束這些念頭,許衛國繼續介紹剩下兩樣菜。 “臘味合蒸則是湖南地方傳統名菜,屬湘菜系,以臘豬肉、臘雞、臘魚、雞湯和調料,下鍋清蒸而成。做法簡單,其臘香濃重、咸甜適口、柔韌不膩!” “湖南地區地勢較低,氣候溫暖潮濕。新鮮的肉類食品不宜儲存,但經煙熏后的臘肉卻能防腐耐貯。漸漸的,百姓也養成喜吃臘肉的飲食習慣。早在漢代時,湖南先民就用臘肉制作佳肴。到清代,此類菜肴已很出名,“臘味合蒸”就是許多臘味菜肴中的一種。” “這道菜的確味道為比價重,不過臘香濃重,咸甜適口,色澤紅亮,柔韌不膩,稍帶厚汁,且味道互補,各盡其妙。” “臘肉中磷、鉀、鈉的含量豐富,還含有脂肪、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等元素。有開胃祛寒、消食等功效。雞肉蛋白質含量高,消化率高,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,有增強體力、強身壯體的作用。雞肉含有對人體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,是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。魚肉含有葉酸、維生素b2、維生素b12、維生素a、鐵、鈣、磷等營養物質,肉質鮮嫩,和禽畜肉相比,吃起來更覺軟嫩,也更容易消化吸收。” 第(2/3)页